蟲害知識

---分類---

粉蝨介紹

學名: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 (Westwood) (溫室粉蝨)
   Bemisia argentifolii Bellows & Perring (銀葉粉蝨)

粉蝨的個體很小,且多數棲息於葉背活動和取食,剛發生時不易察覺。由於成蟲兩翅白色,且覆蓋白色臘粉,外觀色澤極白,故亦稱白粉蝨。至目前臺灣雖有 130 種左右之記錄,但在農作物為害而漸被重視的粉蝨不到 10 種。其中自 1988 年左右溫室粉蝨 在設施栽培之非洲菊及美國芹菜大發生,始漸被重視。不久銀葉粉蝨 (煙草粉蝨的B品系) 異軍突起,為害十字花科蔬菜、洋香瓜、聖誕紅等,使得粉蝨突然間變成重要害蟲。在菊花上粉蝨的發生並不普遍,一般僅在設施栽培之菊花園較易發生,偶亦相當嚴重,但露天栽培則發生輕微。由於粉蝨的寄主相當多,菊花也是其重要寄主之一,外銷菊花更應該重視其發生。若蟲及卵係固著於葉背,藥液不易噴到,對檢疫上將造成困擾,應該注意。


對植物的影響
粉蝨之成蟲及若蟲均群棲於葉片背面,在菊花植株上,最上段之新葉多為成蟲及卵,中段葉片多為 1-3 齡若蟲,下段葉片多為蛹及蛻化後之蛹殼。若蟲以刺吸式口器刺進菊花葉片組織內吸食汁液,造成葉片斑點及黃化。若蟲之代謝後分泌出來的碳水化合物含有糖分,黏在葉片會誘發煤霉病菌的生長,將產生一層粉狀物覆蓋在葉片表面而污染葉片,影響觀賞價值,也影響菊花之光合與呼吸作用,嚴重時導致植株萎凋死亡,成蟲對菊花之直接危害則較少。

粉蝨較喜歡生活在高溫乾燥環境,有遮蔽或不通風處發生較嚴重。若長期下雨或高濕,對其甚為不利,故露天栽培發生較少。反之,設施栽培之菊花園因有遮雨和防風功能,極適於粉蝨之繁殖,故發生較為嚴重。粉蝨在臺灣一年四季均可發生,而以春末秋初時最適宜其傳播孳生。銀葉粉蝨在露天環境比溫室粉蝨較能適應,應注意其發生。

 

資料來源:http://web.tari.gov.tw/techcd/%E8%8A%B1%E5%8D%89/%E5%88%87%E8%8A%B1/%E8%8F%8A%E8%8A%B1/

%E8%9F%B2%E5%AE%B3/%E8%8F%8A%E8%8A%B1-%E7%B2%89%E8%9D%A8.htm